< img height="1" width="1" style="display:none" src="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r?id=1232272821205513&ev=PageView&noscript=1" /> 全程揭秘:薄胎玉雕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! – 珏璞玉藝
11 月 26
0 Comments

玉雕作品中有一種被譽為鬼斧神工的題材——薄胎,它的藝術特色幾乎顛覆了人們的想象,堅硬的玉石竟然也可以被雕琢成“輕巧秀麗,薄如蟬翼,輕若鴻毛,亮似琉璃”器皿件。

那麼,薄胎玉雕都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?今天我們以茹月峰的作品《門》為例,來簡要地說說薄胎器皿件的創作過程。

一、審料

玉雕作為一門藝術,創作過程並非隨心所欲的,每一塊玉都有自己獨特的靈魂,玉雕師只有隨形施藝,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原料的美。根據料子的特性設計最合適的作品,這就是審料,也叫相料。

所以,審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。

這是三塊料子是由一塊青海青玉山料切割成的。青海青玉山料色澤獨特,雄渾剛勁,沈穩內斂,非常適合做薄胎器皿、仿古器皿、茶具、瑞獸等擺件。

所以,玉雕師一開始就決定用這塊料子做一套薄胎器皿。要做套件,必須要用同一塊料子,這樣才能保證作品的玉質、潤度、光澤等一致。

那麼,做什麼比較好呢?這就要根據料子的外形、特性以及玉雕師心中的構思來確定了。因此就有了《門》這一系列作品的設計圖。《門》系列是蘇州最具地標性的三種建築,橋門,城門,以及現代化的東方之門。

設計圖是非常重要的,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成品的模樣。所以,要想創作出一件令人滿意的作品,在設計階段是需要深思熟慮的。有時候玉雕師為了設計一個滿意的作品,往往需要花費幾天,十幾天,甚至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,很多玉雕師工費很高,其實裡面也包含了一定的設計成本。

茹月峰當時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:太湖是蘇州最重要的水系,這套作品從水引發對蘇州建城歷史的思考。現代玉雕要有現代性,就必須是現代文明的反映。

將蘇州最具地標性的三種建築——橋門、城門、東方之門作為靈感製成器皿,觀賞兼具實用性,分別可以用作筆洗、香爐、花插,三者門洞由低到高,是從古跨越至今的進步,這件作品整體看來,也是蘇州歷史的一個小小的折射。

二、切料

設計圖出來後,接下來就是切料了。切料前要先把設計圖在玉料上用防水筆畫出來,然後按照畫好的線條進行切割。

切料也是個技術活,它講究循序漸進和穩、准。對於有經驗的玉雕師來說,一般只要準確地按照前期設計好的線條進行切割,基本一切都在掌握之中。

切割後的作品雛形。基本上已經可以看出《門》的大概形狀和樣式了。

當然,切料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一些意外,比如切壞了設計好的線條、料子崩口、裡面玉肉出現髒棉僵裂等,這時候就需要及時更改設計了,此時考驗的就是玉雕師的隨機應變能力。

三、掏膛

掏膛作為一門絕技,是薄胎工藝的重中之重,是除了設計之外的最難之處,既耗費材料,更耗費時間和精力。難度非常大,即便是經驗豐富的玉雕名家,成品率最高也只有80%左右。

掏膛一般分三個步驟,初掏、胎體加工、細掏。

第一步:初掏

初掏是先用工具將《門》原料的內部玉肉挖出來,把玉器壁的厚度削減為3—4毫米左右。

第二步:胎體加工

第二步是在《門》的胎體上進行加工,雕刻出淺浮雕等各種紋飾、圖案、文字等。

▲採用淺浮雕的手法,通過對玉胎薄厚精准掌握的方式,將蘇州小橋流水用國畫的水墨層次表現了出來。

▲陽刻“吳門”二字,將中國書法的文化融入其中。

▲採用鏤空雕的技法,通過多個層次將高架橋的立體感體現出來。

第三步:細掏

細掏,一方面把《門》的玉壁的厚度降低到1毫米左右,薄如蟬翼,另一方面還要使厚度均勻,經過這一步,《門》才能最後成型,輕巧、秀麗,做工精緻,透光性好。

這三個步驟,越到後面越要小心,速度越要慢下來。為了防止製作中手發抖,每做一刻鐘左右就要歇一歇,所以非常耗時耗力。

做這樣方形的薄胎作品,和圓形爐瓶作品的掏膛手法很不一樣。方形的四角很不好做,掏膛工具從一開始的2釐米到後來要用小到2毫米的工具一點一點蹭出來。加上門洞的設計讓工具收到局限,需謹慎再謹慎,這大大增加了掏膛難度,稍有不慎,比如用力過猛,都會把玉打碎,前功盡棄。

四、打磨拋光

在完成了《門》前期的各個創作環節後,接下來就進入最後一個環節了——打磨拋光。打磨的過程中,要多次重復磨一磨就對著光照一照的動作,因為要隨時觀察《門》是否通透,輕薄是否達標。

由於是最後一個環節,此時的《門》已經非常薄了,所以整個過程都有種提心弔膽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。打磨時還要抱著把它磨破的心態,但又不能真的磨破,並且要將玉壁打磨得厚薄均勻,這時候哪怕手稍微抖一抖,都有可能弄破,前功盡棄。

所以,在打磨《門》的過程中,茹月峰的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。與其說他是在創作一件藝術品,不如說他是經歷一場心靈修煉的苦旅。

為什麼如今願意做薄胎的玉雕師越來越少了?就是因為這種題材不僅需要長達八九年甚至更久的雕刻經驗,還非常費工費料費時間,由於難度太大,失敗率非常高,加上原料價格昂貴,所以很多玉雕師都不願意做這種題材了,

在完成了所有的創作流程後,曾經那三塊像磚頭一樣厚實的原料,就變成了薄如蟬翼的《門》,散髮著優雅的高貴氣質。打燈還可透出明亮的光。

這就是薄胎器皿《門》的創作歷程,每一步,都艱險重重!危機四伏!

這就是玉雕藝術的魅力~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Select the fields to be shown. Others will be hidden. Drag and drop to rearrange the order.
  • Image
  • SKU
  • Rating
  • Price
  • Stock
  • Availability
  • Add to cart
  • Description
  • Content
  • Weight
  • Dimensions
  • Additional information
Click outside to hide the comparison bar
Comp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