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 img height="1" width="1" style="display:none" src="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r?id=1232272821205513&ev=PageView&noscript=1" /> 和田玉中的文房雅物,竹中有詩意 – 珏璞玉藝
3 月 20
0 Comments

治幽軒邃室,賞案上雲煙

焚香,品茗,插花

雖處鬧市,而有山林之致

……

筆耕丹青、揮毫潑墨的文房,素來安靜清雅,是個形而上的玄妙之地。

文房,有書有畫,有窗有院。紅袖添香,手談夜遊,怡情格物,自有一番“朝罷香煙攜滿袖,詩成珠玉在揮毫”的雅興。

文房一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的《梁書·江革傳》中,“時吳興沈約、樂安任昉並相賞重,昉與(江)革書雲:此段雍府妙選英才,文房之職,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於長途,騁騏驥於千里。”

唐代開始,文人以文房指代書房,李嶠詩雲:“朋席余歡盡,文房舊侶空”,元稹也有詩曰:“文房長遣閉,經肆未曾鋪”。

歷經宋元明後,文房在清代達到鼎盛。而到了現代,文房一詞的意蘊不斷豐富,筆墨紙硯,案頭清供都可以用文房來簡稱。

文人的文房器物,大多是案幾間袖珍玲瓏的小件物品,不僅有其實用價值,更是作為載體,承繼傳統,彰顯品味,在忙碌生活中借物言志,傳達了一份詩情閒逸。

△ 子游玉坊—游高軒作品 禪心·文房十二件套

明代陳繼儒在《小窗幽記》中寫下:“餉時而起,則啜苦茗,信手寫漢書幾行,隨意觀古畫數幅。心目間,覺灑灑靈空,面上俗塵,當亦撲去三。”

這便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生活方式。當展紙、研墨、提筆、鈐印的動作一氣呵成,盡顯風雅氣韻。

時至今日,儘管周遭環境已變,但通過文房器物表達心境、追求生活的方式,傳承至今。

一節復一節,千枝攢萬葉。

我自不開花,免撩蜂與蝶。

綠葉婆娑,青翠欲滴的竹子,無論是獨立一叢,還是結叢成林,總是生機盎然,鬱鬱蔥蔥,清逸秀美。

而談及竹子,必有文人之風。如《詩經·衛風·淇奧》所言:“瞻彼淇奧,綠竹猗猗。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

也或許是竹子寧折不彎的豪氣,與中通外直的度量,文人多喜愛竹子。

文人喜愛竹子,也喜歡與竹子相伴。誠如蘇東坡所言:“可使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使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”

但限於所居,不可家家植竹,文人遂將竹子引入文房。以竹為題材,精心製作的文房器具,於手中盈握或懷袖所藏,時時把玩,自然便可感受竹之意蘊。

這組《禪心·文房十二件套》,將文人所鍾愛之竹形刻於玉石之上,把玉的瑩潤和竹的品行結合在一起,便是對竹愛的另一種昇華。

以竹為器,品竹之虛直氣韻;玉色瑩潤,淡定觀盡浮沈人生。文房器具或置於案牘,或手中把玩,那份溫潤,那份淳音,那份詩意,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。

古人雲:“文房清供,獨取梅、竹、蘭、菊四君者無他,則以其幽芳逸致,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。”清華澹泊的竹,總是能奪得文人騷客的心。

而最是懂詩情閒逸的文人,行走於紅塵深處,寄情於物,忘我於竹之玉韻,得到的是一個寧折不彎,文靜怡然的心靈境界。

當清奇典雅的竹子與和田青玉相遇,兀自橫生的是無盡的詩情意趣。

至此,文人的案頭上,不僅有了溫潤美玉,還有了附於玉石之上美輪美奐的優游心境,與於世為閒事、於身為長物的立異炫奇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Select the fields to be shown. Others will be hidden. Drag and drop to rearrange the order.
  • Image
  • SKU
  • Rating
  • Price
  • Stock
  • Availability
  • Add to cart
  • Description
  • Content
  • Weight
  • Dimensions
  • Additional information
Click outside to hide the comparison bar
Compare